最新成绩

招生简章

咨询

1

校园环境

报名电话

杭州之江画室:“老师,请不要再忽悠我们参加校考了?”关于美术生的困局与破局

2019.11.20

在文章正式开始之前,先讲一个小故事:

2017年的时候,王晶老师在一家画室做过一场校考专题报告,学生基本上是属于一张白纸的状态,当时的校考学校也比现在多得多,所以尽管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带过,还是讲了约莫有三个半小时。由于是周末,画室发了手机,所以晚上学生基本上都在和家长聊参加校考的事情,结果半夜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画室的家长群“爆炸”了,纷纷进行“讨伐”……

“马上就要联考了,你们这个时候和孩子们说这些是什么意思?”

“这个老师哪儿来的?什么来历?为什么要让他和孩子们说这些?”

“想赚钱就先把成绩做好,别整天整那些有的没的!”

“老师们,马上就要考试了,你们这么做真的合适么?”

 

艺考老师的无偿讲座,变成家长口中的“谋利”手段

当时王晶老师的反映用“奇怪”来表示明显是不够的,简直可以用“惊诧”来形容。到底是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以至于激起了这么大的民愤?三个多小时,王晶老师一口水没喝,中间更没有休息,一口气从头讲到尾,也没收过学生一分钱,过来讲座只是由于画室教学校长是他一位非常好的朋友。他把自己辛辛苦苦总结好的东西无偿地分享给学生,希望他们的备考更有针对性,怎么突然就带来这么大的反弹了?

王晶老师朋友的老板给他的任务是“尽可能人人都有证,尽可能多考美院”,直白点说,画室需要国美成绩做宣传,但不可能人人都考得上,真要那样的话中国美术学院也就不值钱了。除了极少数在专业上极有天赋的学生外,绝大多数考生事实上处于“可上可下”的状态,运气好一点就过了,时运不济的话,连续三场颗粒无收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画室会尽可能动员这样的同学都去考一下试试,但是又不希望他们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虽然有极少数的画室确实是这样做的),每所学校,甚至每个专业的考试题目都不一致,甚至连考点对结果都有一定的影响。概率是对重复事件而言的,如果你只考1场,99%和1%都是有可能会发生的,所以他希望学生在尽可能冲刺美院之外,也能有一些“保底性”的合格证收入。

坦白说,这个事情完全可以关起门来,根据学生的画面和习惯,把每个学生必须报考哪些学校预先安排好,但王晶老师那位朋友显然并不愿意这样做。一来,艺术生没有想象中那么“听话”,如果不能获得考生本人的认可,说不定会适得其反。

二来,规划只能提高概率,并不能保证单一个体的绝对成功,如果什么都强制规定好,到时只要有一名同学没考好,如果那位同学的家长“较起真儿”来,麻烦可有点大了。所以他才喊王晶老师过去给学生上一堂科普课程,只是结果同时出乎了他们两个人的意料。


艺考新政过后,美术生家长产生校考“无用论”

这是发生在3年以前的故事了,然而“依照对方是否有可能获利,进而判断对方的观点是否正确”的观念依旧大行其道。随着各省联考时间迫近,浙江和江西的考生更是只剩下两周不到的时间。过来人都知道,每年联考冲刺阶段是非常苦的,早上8点到夜里2点的作息制度只是开胃菜,不放假,没完没了的作业才是家常便饭。为了提振士气,画室一般都会在这个时候开一场动员大会,顺带把校考的相关安排也一并传达掉。

这个里面固然会有经济利益的所在,但也确实是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东西。要不要参加校考?校考能不能考的出来?拿到的合格证将来有没有用?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充分的评估和论证之后才能给出答案。往年是可以在联考之后再作讨论的,我们去年校考规划的用户绝大多数也是在12月下旬报名的,但今年浙江学生联考以后的时间更紧张,参加校考的学生如果能在现阶段做好安排,后面就会非常有利。

然而今年我们发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在很多由考生家长组成的社群中普遍弥漫着“不要被画室忽悠了”、“校考没有用的”、“校考浪费时间浪费钱”的各种说法。这些个说法对不对呢?我的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非全然如此”。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明白这个令人谈虎色变的美术校考究竟是怎么来的,这就要从很早以前说起了。


从无到有,美术艺考的前世今生

最早的时候是没有美术联考这个程序的,那时候国内开设有美术专业的学校也不多,差不多就是以国美、央美为代表的几大美院,还有南京、景陶等少数几所艺术学院,开设的十之八九也都是国油版雕等造型专业,对学生基本素养的要求当然不可能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为此教育部给艺术专业开了一个后门,可以自己组织艺术考试,按照艺术考试的成绩择优录取,相当于把招生录取的权限下放给了学校,这个就是校考最初的由来了。

中国美术学院最早是没有综合分的概念的,也不看高考成绩,只是出于教学的需要,对语文、外语单科成绩有一定的要求;中央美术学院直到现在绝大多数专业的录取方式依旧是专业优先,只是对文化课有一个最低分数线的要求。这个做法其实是比较符合艺术专业人才需求特点的,只不过后来开设艺术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从最开始的20~30所,到后面的100多所,再到如今1200多所本科高校中接近800所都开设有美术专业,如果每所学校都单独组织考试,高中三年就只剩下考试了。

为了方便考生,当然也是为了能“抢”到更好的生源,南方的一部分学校开始联合起来,统一组织一次专业考试,考试成绩将通用于联盟的每一所院校,这就是联考的由来了。这个办法的效果很好,以至于政府机构快速介入,将原本民间组织的“联考”变成了各省级考试院官方举办的“统考”,而且鼓励越来越多的学校都要承认统考成绩,并且按照统考成绩作为专业参考进行录取。

由于教学层次的不同,各大美院均未参与到“联考”或“统考”的行列当中,毕竟综合类大学以应用型为主,优先选拔的是有一定专业基础,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所以“联考”或“统考”的强度是比较低的;美术学院普遍以学术性为主,优先选拔的是专业方面更有天赋的学生,单纯通过一场“联考”或“统考”并不能选出那些学生更具有深造空间。

这一点在考试内容和评卷方式方面也有所体现,联考内容基本是固定的,而且有着比较明确的评分标准,所以她只是一场检验学生基本功的考试;校考内容则是五花八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遇不到,以中国美院为代表的各大美院普遍也没有明确的评分标准,我们得到的其实是由随机抽签决定的每个教授组不断挑档后产生的分档成绩。

学术性背景导致美院更看中学生未来的可塑空间,而非当前的画面表现究竟有多么“优秀”,所以每年都有一些平时在画室里名列前茅的“大神”,最后一张合格证都没有拿到;也有很多平时表现一般般,校考时候却收获“大满贯”的黑马。所以很多艺考生,乃至艺考生家长都产生出了“艺考无常”的观念,觉得校考的运气成分太大了。


95%的校考合格证掌握在5%的考生手里?

我个人对此的理解是,好的老师能够引领学生进步的方向,让你可以更好的把潜力表现出来,这个才是美院教授们最希望看到的东西;而千篇一律,批量生产出来的画面固然可以在一瞬间“技惊四座”,却也有一定的概率被教授们联合抵制,不给高分。毕竟现在有不少画室都在“批量生产”美院画手,国美近年来频繁变题的做法也能看得出,教授们并不喜欢这样的行为。

以上是站在学校的角度,对校考来历,以及最初组织校考的目的性分析,那么站在考生和家长的角度,参加美术校考的优点和缺点又分别是什么呢?为什么会让那么多的考生家长“谈虎色变”呢?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由于校考的通过率是比较低的,尤其是比一般作为参照物的美术联考要低得多。

前面我们说过,联考是基本功的考试,联考成绩也将成为绝大多数学校艺术专业的录取依据。以浙江为例,2019年通过联考录取了约10600个本科生,4800多个专科生,这就要求浙江省起码要发出15600张以上的合格证才能满足招生院校的需求,实际上去年浙江省美术生总数在21600人左右,最后有21300多人都通过了联考;安徽省去年有34000多名美术生,过联考的差不多30000人,基本在承认联考的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总和的2倍左右;山东省去年有59000多名美术生,通过联考的有40000多,大约为招生总人数的2.5倍。

除了内蒙古等极个别卡线非常厉害的省份,多数省份联考合格证的发放比例都是在七成以上的,所以联考过线其实是比较容易的一件事情,真正的难点其实是如何在考点非常单一的情况下博取高分,就仿佛组织全国所有的学生一起背诵圆周率,谁背的越长、越准,谁就是最高分,其实是有一点反艺术的行为。

校考是每所学校单独组织的,成绩互不通用,大部分时候按照招生人数的4倍发放合格证已经足以满足需求,当然这同时也是教育部的规定。那么问题来了,几万名考生堵在一所学校的门口抢名额,通过率怎么可能会高呢?这才是货真价实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常常是十人乃至数十人中才能录取一人。

以中国美院为例,2019年全国一共有7.9万人次报考,去掉3000多三位一体报考人次,1000多书法、国画I和录音艺术的报考人次,再去掉1600多个理论类人次,实际报考人次在7.3万左右,每名考生可以考3场,差不多就是20000~30000人。国美校考一共分4天,所以每一天都是万人出征,声势浩大的场面。

那么国美去年录取了多少人呢?国画II 18个、图媒205个,造型365个、建筑85个、环境30个、设计446个、良渚325个,一共不到1500人,合计发放了大约5900张合格证,平均每12人次1张证,每49人次录取1人。由于每名考生最多可以报考3次,也可以粗略认为平均每4个人中有1个拿证,每16个人中有1个录取。

这个通过比例比联考显然是低太多了,如果固定就是这个样子的也还好,因为校考可以反复报考,既然单场考试有1/16的机会可以录取,那我连续考上16所学校不是差不多就能录取了嘛…有这种想法的考生和家长我不清楚是不是经常参与“摇号”活动,然而艺考并非摇号,从来都不是你考的越多拿证就越多,事实上,只占考生人数5%不到的学生手上集中了每年校考95%左右的合格证,简称就是“富的富死、穷的穷死”。


报考集中化不过是“过家家”式的概率自我安慰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原因其实我前面提到过,就是画室会更倾向于引导学生报考中国美院在内的少数几所名校,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好,考出成绩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则是把学生往一个方向带有利于画室组织教学,也更容易出成绩,这个是符合画室的切实利益需求的。当然,也有画室会下大功夫研究考试政策,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报考,这也意味着画室将要付出更大的人力成本代价。

我有一位朋友去年在整个校考报名期间几乎是全程吃住在办公室;还有一位朋友的画室,去年因为我们的一场讲座,专业老师下班时间从10点半又推迟到了11点半,甚至12点半。学生要考的学校都不一样,每个学生在考试前专业老师都要帮忙反复调整画面,这个工作量根本就不是“做幅范画就坐一边抽烟”可以比的,所以做名师易,做好老师难,你们要学会珍惜身边负责任的好老师。

学生备考的集中化最终导致了考来考去,拿证的常常是同一批人。注意我说的是“备考集中化”,而非“报考集中化”,就是只关心报哪几所学校,并没有花费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说到底还是“撞大运”的思想在作怪。有些人按照文化需求的高低把学校分成好几个档,形成所谓的“冲稳保”。这样做的人自己八成是没有参加过艺术考试的,我也不是学美术出身,但我有非常多从事美术教育的朋友,又经历了连续5届的艺考的全程洗礼,所以我很清楚这种做法其实是在玩“过家家”。

专业学习有一定的连贯性,每所学校的考察方式也都有侧重点,如何在千军万马扎堆撞车的大环境下,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并且成功率最高的校考路线本来就是一门学问。仅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我们都知道这所学校是考设计的,那是不是报个设计培训班,背几张图就可以上战场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视觉传达设计隶属于广告学院,广告的第一要求是要吸引眼球,所以这个专业考察的重点是创意,这也是复试成绩最大的区分度所在,素描的半身像评分标准倒是比较偏联考化的,大家的分数普遍是比较接近的。

动画专业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动画人才,所以非常注重考生对线条的把握能力,在考试过程中也将加试30分钟速写。同时,多格漫画的考察重心并非人物形象,而是在叙事性、镜头切换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

动画(游戏艺术设计)是一个以培养游戏开发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所以她的考试内容会更倾向于游戏角色和场景的形象设计,这个其实很B站上面很多同人原画的性质是比较相似的,而且配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的培养目标是为剧组提供场景设计和人物形象设计方面的人才,这个专业需要大量的剧组实践经验,和现阶段考试的关联度其实并不高,所以他的考试内容就是考察学生的基本功,并且比较看重造型能力。

环境设计(光影空间艺术方向)只是将舞台灯光设计延伸到外景以及城市方面,举个简单点的例子比如埃菲尔铁塔夜间的灯光设计,所以这个专业非常看重考生的色彩表现能力,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创意思维在里面。

五个专业考察重心各有不同,拿1套相同的逻辑去参加考试,可不就像“撞大运”一样呗,更不用说中传初试不同专业的算分比例也是各有千秋,这还仅仅只是中国传媒大学1所学校。不客气的说,在浙江省今年校考备考时间仅仅只有不到1个月的背景下,应届生是不可能把自己训练到适应所有学校的考试的。你必须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决定好要考哪几所学校的哪些专业,这样才能给专业老师留下足够的时间来安排课程。

90%以上的校考失利者都是联考过后就原地踏步,不再继续学习的人。他们每天看着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思忖“我太难了”,却不愿意花时间了解应该如何备考。

今年的大环境是参加校考的浙江学生变少了,美院极有可能出现分数线大跳水的现象。对学生来说,高三是唯一的一次机会,而对画室来讲,外省同学拿到手的,同样是国美合格证,尤其是在明年新八省改革以后,省外的学生反倒是略有优势了。

最后的一年,是机会,还是忽悠,请君自决。